楚常青

半混音乐半混史,喜欢饲养动物,喜欢爬行类,心理学哲学经济学在读人类,终身学习ing

浅谈美声

深夜搜索声乐演唱技巧时看到的,挺有感触。其实中国一大堆音乐学院声乐都存在这个问题,我以前追求洪亮的音量,用那种“打摆子”唱法假装很厉害,好在现在我已经改了这些错误的东西,虽然唱歌一百有九十八九十九挂不上眉心的高位置,但是还是跟着我现在的老师学到了许多不一样的新东西。


其实绝大多音乐学院乃至整个教美声的圈子教出来都有这个毛病,没错,就是音乐学院出来的也有。但凡学美声的,老师肯定会要求:喉头放松、笑肌抬起来,腹部用力,挂上高位置,声音从眉心出来……(包括我指导我朋友也会这么教。


但是很多同学都会走进一个误区,纯粹模仿歌唱家的唱法,追求声音的干净、浑厚、洪亮,情感表达上注重声音的强弱对比,较为忽视词作者以及曲作者,作品分析上多关注拍号调号和声色彩、作品的创作手法,较忽视歌词表达情感、旋律线,作品的创作背景。导致演唱者过于关注技巧而忽视情感,纵是关注技巧也是没错的,但初学过程中就会先一脚踏进拔高技巧的坑里,最后在谱子上记的满满当当,却失去了自己的创造力。


有的人因为天生嗓音条件好,加上老师指导和模仿歌唱家演唱技巧,仅三个月从一个声乐零基础考入音乐学院声乐系。但是说实话,歌唱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功底觉不是一个业余者仅嗓音条件好就能三个月赶上的,真正的对比歌唱家和部分技巧高超的学生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①歌唱家唱的是感情起伏;学生唱的是强弱对比。

②歌唱家的声音洪亮且穿透力强,可以让剧院最后一排观众也能听清楚所唱歌词内容;学生的声音浑厚洪亮可穿透力不强,在小范围内可引起部分如金属等物品共鸣,隔远了只能觉得唱的真洪亮,但唱的是什么就不知道了。

③歌唱家在音乐会前练声往往5分钟左右,可一场从头到尾近两小时音乐会都可以唱下来;学生,连续唱两三首咏叹调可能没什么问题,可到了第五首往后就唱不动了,再唱可能嗓子就要哑了

注:以上学生仅指部分声乐功底并非深厚,嗓音条件十分优秀的。可自我检查。


其实问题就出在唱法上,部分同学的声音是靠做作、靠模仿给“作”出来的,并非其原本的声音,还原到原始手舞足蹈是时候,唱歌是情感最真实的流露,所以唱歌一定是自然的,而并非去刻意模仿的,否则所发的那一串有词的东西我不知是否能称之为“歌”。


炫技的东西不论是在什么领域,都是能够让人为之震撼的,如声乐中,炫技给人的震撼无非是:“哇,这个音真高!哇,这段花腔太稳太棒了!”但是如果歌唱仅仅追求技术而忽视情感,那等到人们审美疲劳的那一天,这个东西就被淘汰了。真正不被淘汰的是歌唱艺术中真情的流露,如果演唱者能把情感唱出来,那么不用多高的音,多浑厚的效果,一样能够打动人心。


不妨想一想,舒伯特的小夜曲中并没有那么复杂的技巧,没有绚丽的华彩,但是那首小夜曲还是几乎让所有人耳熟能详了。肖邦的作品或许在演奏上相对有些困难,但它真正触动人的地方是情感而不是技巧不是吗?


再想一想,如果你钢琴非常厉害,左手疯狂滚动右手疯狂八度上下行,不一会你换成左手和弦的重音,你敲的力度比谁都大,右手的流动让人无法超越,观众或许会短时间为你的技巧而震撼,但如果那首曲子仅为炫技而作,那它肯定过不久就黯然失色了。首先是能演奏的人不多,其次就是除了技巧实在没什么可圈可点之处了,其情感单一,听久了直觉吵闹,最后如果能幸运的沦为一首练习曲不被后人遗忘就是其很好的归宿了。


其实歌唱一样,如果你是初学者或者学了几年却感到声乐无起色,无上升空间时,你不妨回到其最原始的状态,自己去用心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并且尝试唱出来,而非要执着于音高、音量。等这一步做好了再将声音唱出来,此时也不应该急着过度使劲,只需放松身体,搭上气息去歌颂,切记声音是唱出来的,而不是挤或者冲出来的。在唱的过程中,音量与音色并重,互相前行,融入情感的将他们体现出来。至于声音的穿透力,不妨想想老式火车的汽笛声,那是一种靠蒸汽作用的装置,学会用上气息,通过练声练习的“u”去慢慢体会。


附上几点小建议:

1.当拿到一首声乐作品时,先做简要分析,词曲作者分别是谁,作品是什么时期的,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所叙述了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情感。作品是什么调的,是什么拍号,其音乐色彩是如何的。


2.读熟歌词,找准音高。可有这几个练习 ,根据自己实力做合适调整:①唱音名把调子唱熟。②唱lu或a等把调子巩固。③在节奏上带词练习。④在音高上带词练习。(完成这些任务尽量不要去听歌唱家演唱版本,因为那是经过歌唱家处理过的作品,而非你自己处理的。)


3.通过分析作品所得,带入情感歌唱。


歌唱小技巧:打开牙关,吸气,横膈膜打开,可想象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气球,腹部和胸部已经吸足了气,好比主油箱和备用油箱都灌满了油,此刻当保持全身的放松,舌头放松,舌尖轻触下牙床,声音挂上位置,用气息去带动声音,先用腹部的气,最后再用胸部的气,想象声音是从眉心出来。


注:歌唱方法因人而异,寻找适合自己的最好。歌唱技巧也非短暂一两年能学会的,学习艺术是较漫长的事情,需要你的耐心。


美声唱法也有许多不同的派别,意大利、德国、法国、俄罗斯等都有不同的风格,但其实只有唱的好,就不必在其中非要分个高低出来。毕竟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希望人们在学习声乐的时候,更多的是去自然的歌唱,真情流露的歌唱,一味的追求技巧最后很可能适得其反。


最后,提一岔,音乐学院的老师不是傻子。声音是唱出来的和“作”出来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因为艺考时的拔苗助长式学习让许多考生还没有能力去驾驭那些复杂的歌唱的技巧时就强行去逼迫他们唱大曲子,让他们去唱花腔,去炫技,结果就造成了如图所示的东西,当然图中可能有些过于夸张,但确实这是美声教学疏忽所造成的一大问题。


所有人都不喜欢听批评,很简单的说,一个理论研究方向指出一个表演方向的问题,那么表演方向即使真的错了,他也会认为你只是一个纸上谈兵之人,凭什么对他指指点点,而不是来感谢你为他指出了他的缺陷。只有一个水平能够绝对压制他的人出现,他才会听从那人的建议。声乐方面这些问题已出现许久,鲜有人站出来指正,纵然老师都明白这个道理,但那些凭“作”出来的学生还是能因此考上一所好大学,或者在大学的某次期末中取得优秀的成绩。效应就是,许多愿意学好的学生也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他们的声乐成了炫技的产品而非情感的自然流露。


实在可叹。


评论(4)

热度(25)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